会计学院创建于2000年,经过20多年的建设,已成为吉林省财经类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院。现有会计学、财务管理、审计学三个国家统招本科专业和一个吉林省统招“专升本”会计学专业。现有在校学生2459人。
学院拥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(会计学专业)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(会计学专业、财务管理学专业)、省级特色专业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、省首批高校转型改革试点专业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省级金课等优质教学资源。2017年分别与吉林财经大学、长春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招收硕士研究生。
会计学院依托学校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资源,建有多个大型的现代化专业实训(实验)室,2019年成功立项省级“云财务一体化综合实训”虚拟仿真实训教学项目。学院的校内“会计工厂”已经成为学生校内实习的主阵地。
会计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,以人才培养为中心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创建“三真、三实、五合作”的“1+X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,构建了独具特色的“1321”实践教学体系,以1批实验班、3个特色学院、2个课改基地和1批事务所实习基地群为主要框架内容,分层、分类培养应用复合型财会人才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会计学院先后与吉林省金恒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北京春雪会计服务有限公司、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三家行业领军企业合作,在省内首创校企合作共建“金恒学院”、“春雪学院”、“金蝶学院”三个特色产业学院,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端内控、智能会计、ERP信息化管理等优秀人才。
学院秉承“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,自强不息,艰苦奋斗,创办百年大学”的核心理念,依托学校资源、打造特色专业,在实现学校“一、三、五、十、百”发展战略的道路上阔步前进。
金融学院始建于2000年,设置金融学、保险学、投资学、税收学和金融工程五个国家统招本科专业。金融学学科2014年获批吉林省“十二五”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,金融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同年获批吉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2017年先后与吉林财经大学、长春理工大学、长春工业大学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,2019年金融学专业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(A类),2020年被评为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,《金融学》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形成了以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“双万计划”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为引领,以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基础,以全国样板支部教师团队为核心,以特色学院、定制班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,以吉林省本科高校应用型专业校企合作综合改革项目、吉林省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为支撑的优势学科、一流专业、一流课程、教学团队、育人平台 “五位一体”的全方位教育教学体系。学院始终践行“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”的办学理念,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,依托政校行企所协同育人机制,整合校内、企业、社会三方资源,打造了内外互动的立体化协同育人团队,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5.3%,博士(含在读)占比48%,双师型教师占比55%。
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将思政教育全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各阶段,全面落实“三全育人”。 2019年,学院被评为吉林省高校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试点学院,教师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、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第二批高校“双带头人”书记工作室。近年来,学院教师荣获2017年吉林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人文社科组冠军,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,教育部第十届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第二课堂说课竞赛二等奖,吉林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,三等奖1项,吉林省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,三等奖3项,吉林省高教学会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,三等奖2项。1名教师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师,1名教师获吉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,两名教师先后被评为2019年第一季度、第二季度“长春好人”,1名教师获长春市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。
为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机衔接,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行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,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,搭建了“一个理念、三大机制、六个共同”模式的“政行企校所”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平台,构建了三平台、五阶段式的“产学研创用”一体化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。学院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7家,与中国银行、吉林银行、净月税务局、南关税务局、招商证券、东北证券、中国人寿、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、国融兴华税务师事务所、长春农商银行等企事业单位有效合作进行专业共建,并成立了“国融兴华特色学院”、“农银学院”2个特色学院,以及“中国人寿定制班”和“招商证券定制班”2个定制班。建成了专业全覆盖、形式为“2+2+27”即2个特色学院,2个定制班,总数为27的校、政、银、企校外实习基地新格局,旨在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共同开发课程与实训教材,共同组建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极大地促进了契合经济发展需要的、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。
学院实施“教学-科研-创新-实践”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,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技能、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水平。近年来,学生在国家、省级各类竞赛共获奖81人次,包括“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”国家二等奖;第四届、第五届、第六届全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吉林省金奖;第七届、第九届“三创赛”全国一等奖;第三届吉林省高校大学生主讲思政课大赛二等奖。学生近三年主持省级课题2项,参与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,撰写论文68篇,其中22篇论文获吉林省政治经济学学会“五四经济论文杯”一等奖。
管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9月,现设工商管理、人力资源管理、市场营销、物流管理、旅游管理五个系,现有在校生2200余人。学院工商管理学科是校重点学科,2017年获得吉林省硕士学位立项建设,市场营销、物流管理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,市场营销专业为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。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人,行业教师12人(均为规模以上企业高管);专任教师中,教授12人,副教授18人,博士8人,吉林大学、韩国嘉泉大学等在读博士17人,硕士生导师6人,物流管理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,多人拥有行业背景,80%的教师精通实务为双师型教师(其中国家职业资格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/劳动关系协调员、快递员/快件处理员”技能等级评价高级考评员、考评员20人)。
学院拥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,省“金课”1门,拥有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、省应用型新文科教育研究基地等高层次科研教学平台。近五年承担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50余项,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,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8项,部分教学科研成果分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二、三等奖和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。
学院构建了“学工+学科、专业、实践”三横四纵的学生管理培养模式,学生专业社团、创新创业、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,先后获得吉林省“十佳大学生”,吉林省“双创之星”,长春市“十佳大学生”、“十佳班级”、“文明班级”、“优秀大学生”、“优秀团支部”,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,吉林省高校优秀辅导员,无为而治+”的班级管理体系荣获2019年全国民办高校班级管理创新优秀奖等荣誉称号,2020年管理学院党总支获评吉林省党建双创工作“标杆院系”。
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,学院确立了“培养理论基础扎实、行业技术技能熟练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”的培养目标,明确了“扎实基础、注重实践、强化应用、追求创新”的办学理念,形成了“管仁立信、理学笃行”的院风。
经济学院成立于2013年9月,在“以生为本、德育优先、规范管理、以质取胜”的办学理念和“博学经邦、厚德济世”的院训下,坚持内涵发展,以教学为中心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,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,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。
经济学院下设经济学专业、经济统计学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,拥有清大数字产业学院1个,为中国商业统计学会会员单位。其中经济学专业、经济统计学专业是吉林省一流专业,目前,学院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、国家级金课1门、省级金课2门、省级精品课2门、省级优秀课2门、校级金课3门、校级精品在线课程3们,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。
经济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余人,教师27人,拥有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,校教学名师2人,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人,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3人、一等奖2人、二等奖1人、三等奖1人,多位老师连续获得我校课堂教学质量奖。
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中,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次、二等奖2次、三等奖4次、省级一等奖3次、二等奖5次;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次;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吉林赛区二等奖,吉林省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5项、成功参赛奖1项;在五四论文杯比赛中,51名学生获得一等奖、68名学生获得二等奖,其中46篇论文发表在省级期刊。在不断的改革和实践中,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,初次就业率保持在85%左右,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。我院部分学生积极报考硕士研究生,被吉林财经大学、对外经贸大学、江西财经大学、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录取。
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建立于2000年5月,是我校第一批成立的二级学院之一。现有在校生1075人。截止2019年12月,学院为社会输送近2000名毕业生,尤其是为吉林省培养了一批对外经贸专业与管理人才,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学院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、国际商务、跨境电子商务三个专业。拥有一支数量充足、结构基本合理,学术与双师型兼备、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。其中,有国务院特殊津贴、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、省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称号获得者,也有工程师、经济师、会计师等双师型教师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,位列艾瑞深校友会民办高校经贸专业排行榜6星级专业;国际商务专业位列艾瑞深校友会民办高校经贸专业排行榜5星级专业。
学院秉承“厚积商贸、薄发世经”,坚持“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”的理念,围绕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主线,构建了以“学、做、赛、创”为载体的“三真、三实、五合作”政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机制。通过产教融合方式与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、中外运、招商证券等20余家政府机关、银行证券、企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,参与了阿里巴巴“百城千校 百万英才”项目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,为学生就业创业、专业学科竞赛提供了实战平台,同时也为教师挂职锻炼,与政府、企业共同开展科研以及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开拓了新的路径。通过政校企合作育人,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不断提升,近年来,参加国家级、省级专业相关比赛,取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,涌现出专业领域创业的优秀学生,受到社会的好评!
目前,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是中国国际贸易协会会员单位、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协会会员单位、吉林省数字贸易协会会员单位、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、全国跨境电商专业建设工作组副组长单位、全国跨境电商教育联盟常务理事单位、大湾区产教联盟发起单位之一。学院设有“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研究中心”。
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。学院下设4个系、1个公共基础课教研室、1个智能物联研究中心和2个特色学院(即华为ICT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)。拥有物联网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国家统招本科专业。
信息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线,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,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,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、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,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,教科研成果丰硕。学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,建立了一批校外专业实训基地;强化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对接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,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。经过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,学院凝练出“面向职业岗位需求、突出应用能力培养、促进学生就业发展”的人才培养思路,形成了“抓基础、重实践、强专业、育人才”的人才培养理念。
信息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、学有专长、业有专精、教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。现有专职教师32人,其中教授7人、副教授8人、高级实验师1人、讲师9人;骨干教师中有二级教授1人、博士生导师1人、硕士生导师5人、省级教学名师1人、省级优秀教师3人、博士6人、在读博士3人;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、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、长春市劳动模范1人、校教学名师2人、校“最美教师”1人、校星级青年教学名师2人。
近年来,学院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。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、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;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,其中SCI检索33篇、EI检索42篇;公开出版学术专著8部,教材10余部。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;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4项;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3项。
信息工程学院多年来一直保持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。2019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94.28%。产教融合带动了学生高质量就业,学院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、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、甲骨文华育兴业、国软力达科技有限公司、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就协同育人、创新创业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达成了共建合作并陆续实施建设,满足学生专业实习需求,建立了一大批稳定的就业单位。
法学专业设立于2004年,是我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。2014年长春财经学院成功转设后,在法学系基础上成立法学院。2016年开设法务会计和法律事务两个专业方向。办学16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,具有扎实的办学基础。
法学院现有在校生347人,专兼职教师20人,生师比约17:1。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比50%;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80%,其中博士教师占比6%。形成了一支数量较充足、年龄、职称和学历结构较合理、充满活力,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师资队伍。
实施“一二三四”工程,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。 “一”即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;“二”即构建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;“三”即实现通识课与专业课统筹,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,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统筹。“四”为抓好四个质量,确保专业建设质量、课程建设质量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。
在实践教学方面,建立了较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。确立了培养学生“认识能力、专业能力、实践能力、综合能力、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”的六维能力框架。建立政校园企合作育人模式,与司法局、法院、律师事务所、大学生创业园共建1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,联合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。
十三五期间,法学专业科研成果较为丰硕。教师主持、参与完成教科研项目20余项,其中教育部产学项合作育人项目2项,省教育厅项目3项,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,其中南大核心4篇,北大核心3篇。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2部;获得省级优秀成果奖5项。
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%,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。法考通过率在10%以上,考研率保持在5%。优秀毕业生不断涌现,2009级学生张辰在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后现在深圳大学攻读博士后,2013级学生李婧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。
法学院坚持内涵发展,以教学为中心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,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将再创辉煌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,2017年9月正式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,主要承担全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由党委直接领导,设院长1人,副院长1人,支部书记1人。下设五个教研室,两个研究中心。各教研室设有1名主任。现有教师33人,其中教授1人,副教授5人,高级职称占37.9%。
现有省级精品课一门: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;省级优秀课一门: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理》;校级优秀课两门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和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;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一个: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;校级金课一门: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。
长春财经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依托全校师资和学科力量整合外部资源,统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。学院定位是一所高起点、高水平、精品化、重实践的学院,致力于是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高地。
学院响应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号召,积极贯彻落实国家、省市有关创新创业政策及文件精神,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六个三工程,以政策扶持、人才支持、经费到位为保障,全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融合、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、与人才培养方案融合,努力构建双创教育平台、双创实训平台、双创孵化平台,实施打造双创教师队伍、双创企业导师队伍、创客队伍,鼓励校企共创、跨专业共创、师生共创,从而实现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、创业带动就业、更高质量就业创业,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。
取得成绩:
第四届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1项、铜奖4项;
第五届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1项、省级金奖2项、银奖1项、铜奖4项;
第六届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1项、银奖3项、铜奖2项;
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“创新、创意、创业”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、省级特等奖1项、省级一等奖4项、省级三等奖5项,学校获得国家级优异组织奖;
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“创新、创意、创业”大赛获省级特等奖2项、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5项、三等奖3项;
第四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1项;
学院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课程,被吉林省教育厅列为2019吉林省高校首批“金课”建设项目;
“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”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“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”;被吉林省人社厅评为省级“创业创新实训基地”、“创业培训定点机构”。
学院“精密数控工艺装备研发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”被吉林省教育厅、工信厅联合认定为2019“双对接,双助力”立项建设单位。